2010年開始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時代,沿著“物理世界數字化、數字世界可理解化、理解后的智能化”的邏輯,聯想之星在過去五年里投資了20余家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領域的創業企業,打造了Face++(曠視科技)等一批價值過百億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和思必馳、好買衣、中科虹霸、Airmap、AbleCloud等一批技術平臺公司。此次微課上,劉維分享了多年投資人工智能領域的經驗和思考。
01資本寒冬是真的嗎?
互聯網在進入一個階段性的冬天,它的邊際效應已經逐漸到了瓶頸。下一個春天在哪里?什么技術能帶來互聯網這樣的巨大“新能量”,改變各個交易鏈條?那就是人工智能。
主持人邀請我們來談談資本市場的冬天,和新春天在哪里的問題,我還是很愿意的。因為作為天使投資人,我們的責任就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對趨勢應該更敏感一點。從這個角度看,回答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現在互聯網確實在進入一個階段性的冬天。
并不是互聯網本身有問題了,而是互聯網作為一種效率提升工具,一種信息能的賦能工具,一個打通信息管道、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工具,它的邊際效應已經逐漸到了瓶頸了。當各行各業可以很方便的應用互聯網作為工具時,只喊著互聯網,或者因為互聯網而大肆燒錢,指望未來效率大量提升,就不容易成功了。
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神州專車現在開始逐漸的向上走,而uber、易到,在運營出問題的情況下,就開始下滑,這是什么原因?神州是傳統企業,不怎么互聯網,但幾個月來,互聯網滴滴模式的東西它也都學了去了,它的app,它的LBS,它的智能化定價,運力管理,都做的不錯了。
而同時,他所擅長的低成本車輛采購、高效司機管理,服務質量的管控,這些運營側的優勢就逐漸顯示出來了。同時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不能利用互聯網帶來更高的效率提升,就談不上什么優勢——如果對黑車司機這種問題的管理跟不上,徹底做壞了體驗,也就越來越下坡路了。
這部分大家現在都漸漸有了共識,我們就不展開了。回到今天的主題,下一個春天在哪里?我們在觀察:下一個技術。什么技術能帶來互聯網這樣的巨大“新能量”,從而改變各個交易鏈條呢?那就是人工智能。
02下一個資本春天在哪里?
人工智能的快速成熟,在2015年接近臨界點,從老生常談,到真的可以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人工智能的大爆發中,智能機器的行業應用,有大量的機會。
人工智能的話題喊了幾十年,就像互聯網也喊了很多年才落地,智能手機喊了很多年才普及一樣。人工智能現在突然爆發起來,不是偶然的,背后是技術的巨大進步,把一些長期以來有痛點、但是解決不了的問題解決了。
比如:現在說的比較多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都是老生常談。歷史上也誕生了一些公司,能解決一些問題,能在限定的場景內達到一定的識別率(我昨天看有人在回憶自己20年前就做到了95%的識別率,這個是真實的,但也是加了大量的限制條件的,并不實用)。
我們就拿人臉識別舉例子吧,以前的技術是什么:人需要配合,站在一個專門的攝像頭前,靜止一秒鐘,專門的光線條件,在幾百人幾千人的庫里被識別出來。這樣的技術可以用,但只能用來做個門禁,做一個卡口的配合檢查。如果想用在機器人身上,讓機器人能和人正常的社交,就完全不行了。
而現在的技術是什么:十幾億人的大數據庫,每秒100幀以上的識別率,非配合場景、自然光線、側臉和遮擋,都可以很高的識別率識別出來。這才有了安防、金融等領域的大量應用。
這樣一個細分領域說起來很小,但最近幾年來,特別是2015年以來,在各個識別領域的進展都是飛速的——人臉,商品,圖像,手寫文字,各種動作,自然語音……
這些加起來,就構成了非常大的突破,機器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大的飛躍,讓機器(包括計算機、手機,也包括各種實體的機器、機器人)就可以準確的理解各種任務、各種環境,去做大量的人能做/人都不能做的事。
所以我想說的第一個觀點,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成熟,正在2015年接近臨界點,從老生常談,到真的可以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還是要感謝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遺產”,正是我們每天都在產生的數據、上傳到云端的數據,促成了一日相當于過去100年的數據量,促成了云端大腦的成熟。
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更具體的機會在哪里呢?因為一批技術平臺,深度學習這一代技術驅動下的技術平臺,都是在2010-2011年的樣子就建立了,現在都已經很有規模了,再去重新做底層技術,從資本和創業者的角度都不是最好的,重復發明輪子。我的觀點是,底層技術的成熟,為創業者帶來了強大的工具,有幾個方向都很有機會。
1、在互聯網上,利用智能技術的進步,進一步的去理解用戶、理解服務/商品、理解交易,進一步的去精準推薦,提高有效性,把流量的價值發揮到更大。這方面現在很多人在做,互聯網公司也有很大的流量和數據積累優勢,機會很多,挑戰也很多,我們回頭再說。
2.、把智能技術和機器技術結合起來,開發新一代的智能機器——絕不僅僅是機器人,也不光是智能硬件。智能的各種工業設備、服務設備、汽車飛機、業務系統,都包括,這一領域很多的機械技術/機器平臺本身是成熟的,可以再改進,但關鍵是利用智能技術的突破,給機器帶來強大的“理解任務、完成任務、自動化、柔性化”的能力。
這些智能機器,在每一個行業的鏈條中都有需求——現在互聯網改造的更多是各行業的銷售—市場環節,一部分通過saas影響到了內部組織管理了、通過b2b交易平臺影響到了采購。但大部分行業的生產、任務交付這些核心環節,還不能光靠互聯網被改造。這里都是智能機器的很大機會,而且行業缺乏巨頭/BAT互聯網巨頭們不能先天憑借流量和生態優勢而取得壟斷地位,對初創團隊是有利的。
所以我的第二個觀點是,人工智能的大爆發中,智能機器的行業應用,有大量的機會。
03智能機器領域的機會點在哪里?
2B領域的選擇,這些有需求、有縱深的領域,即使不是技術非常先進,只要能深入去理解行業需求,和業務系統有好的結合,我覺得也會有一批創業的機會,包括Saas+機器混合的機會。
這里再說說,為什么2B的行業應用看上去這么不好做,水這么深,反而可能比2C的“酷產品”更有機會。
應該說這也是我們這些年投資了不少智能機器/技術驅動的項目得出的經驗,我看@陳彬@丁盯也在群里,其實丁盯智能門鎖就是個典型案例:開始也想過做2C的家庭客戶,后來還是找到了短租公寓、房東這樣的行業市場,然后最先取得了突破,現在成為最大的智能門鎖企業。等會兒可以請他分享一下:)
2C看上去很美,但對于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驅動的項目”,最大的問題還是,一開始產品很難做的很完善,因為技術開始沒那么成熟,或者適用范圍窄,或者成本高,或者需要一定的實施和定制化。如果技術上來就很成熟很通用,那也就不是先進技術了。
而C端消費者對于不成熟的東西,買單意識總是很差的。他們希望足夠完善、足夠通用、足夠便宜、足夠漂亮,甚至其他方面也足夠好。但這并不可能。
而2B的消費者相反,如果能找到合適的客戶,他們有痛點、期望解決問題、而且能通過解決這樣問題得以快速發展,越做越大,也就能把產品帶的越來越有銷量/成為行業標準。
具體到智能機器領域,我覺得2B客戶至少有幾個優點:
1)對核心功能以外的事情高容忍。比如我們face++的人臉識別攝像頭,能抓住壞人,但在安裝上肯定有要求,在外形上不一定上來就很漂亮,用戶根本無所謂:)
2)對價格能高容忍,只要你能解決核心問題。這也就意味著不用面對銷量低時bom降不下來bom高了賣不動的常見悖論。很多案例下,只要切入點準確,2B客戶不在乎成本短期內高一些。
3)可以人機混合,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2C用戶往往希望機器獨立解決很多問題,而2B不同,他可以配置1個人+n臺機器形成一個組合,把機器不好解決的一些問題還交給人來做。例如我們說的人臉識別追逃犯中,警察還是可以去實體確認下對不對;我們的物流機器人中,機器手不容易做到的特殊商品可以安排人來拿。先跑起來,再逐漸解決這些人來做的環節,不斷替代,漸進改進。
4)可以聚焦單任務,用戶對家庭機器人的期望估計是保姆,什么都能做,但談何容易?行業客戶還是可以聚焦單任務的,再通過一個個任務和功能的積累,逐漸成熟,逐漸降低成本,逐漸樹立品牌……長期看,2B也可以轉為2C。
以上說的,都是2B比2C的一些可能優勢。反過來,我覺得對于2B的智能機器創業者,我們的建議也是要利用好這些優勢,避免“做一個太復雜的木桶”,而是能利用和客戶的深度合作,把精力聚焦到做出核心功能、做透核心功能和長期價值。
這是第三個觀點。
第四個,再簡單說一下,我們覺得什么2B領域有機會。這個在座的各位肯定都更專業,你們選擇一個領域前肯定經過了深入的調研。我只能通用的說說:
1.人力密集型,人所從事的勞動,是不斷重復、但有一定的靈活性的。比如,物流行業的不停的分揀、搬運(每次東西不同),建筑行業的不停的做工(每次的場景和多少不同),零售服務等行業的一些崗位(比如不停的送東西,但每次東西不太一樣)……
因為重復的,適合機器代替,現在人力成本上升太快。而有一定復雜性和靈活性,是這一批智能機器的機會。如果太簡單,就是機械重復,那上一批自動化時代已經改造的差不多了。
這里面特別建議,利用好視覺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的大發展,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機器來替代。
2.行業的用人規律,有特別明顯的波峰波谷。這樣的行業,現在普遍不斷的招人/遣散人/再招人很困難,如果有機器替代部分,用戶十分歡迎,例如物流、農業等。
3.行業的趨勢,對柔性有很高的要求,比如現在很多制造領域在C2B的逆向決定任務,物流從原來的整件運輸到向靈活的按需、小商品級別的分揀配送。這里面人的能力有極限,培訓難度也非常大。
4.危險、特種、大空間尺度的很多任務
5.最后但最重要的一點,很多海外/全球化的機會。大家都知道現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不少在出海,發展也不錯。智能機器領域更是,這個領域未來會全球化競爭,中國在很多行業上是有優勢的,例如安防、物流、零售,都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一些技術的輸出有明確的空間。
所以,第四個觀點,就是2B領域的選擇,這些有需求、有縱深的領域,即使不是技術非常先進,只要能深入去理解行業需求,和業務系統有好的結合,我覺得也會有一批創業的機會,包括Saas+機器混合的機會。
04提問環節
問題1:作為圖媒動畫內容制作公司,我們希望找到一種能夠識別,設置,跟蹤,匹配圖媒作品和創作者身份數據平臺,能幫助設計師理解用戶的習慣和注意力,通過人機交互,視覺技術幫助設計師將內容生產與用戶模型進行匹配和關聯。我們希望有這種圖形圖像識別跟蹤平臺和技術資源,不知能否指望人工智能技術?或者說,這個方向有沒有創業機會?
劉維:多謝!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很好的,設計師原來也是憑個人的理解在創作,質量好不好也只能通過客戶的簡單反饋。但未來這些都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更高頻和深入的用戶反饋包括最終用戶反饋,來了解到哪里設計的好和不好。機器逐漸也能自己嘗試做些設計。下來我們可以再多做交流!
問題2:我想了解下,目前全球范圍內,有沒一家做的非常出色的2B的思維機器人的公司,智慧型軟件可以,面向垂直領域的。
劉維:我對思維機器人這個概念理解的不一定準確。如果說是能理解2b任務,能“思考”的機器人,我覺得分領域都有一些不錯的。例如,物流領域的很多機器。
我個人的觀點,智能都要有一個”任務“。比如是更好的調度?更好的推薦?更好的搜索?越具體的任務,越能形成循環,不斷優化。這也是和傳統的基于規則的自動化設備的區別。
現在圍繞一定任務的問答機器人進展很快(只要回答的質量是可以評價和反饋的)。比如,美國現在幾款圍繞用藥指導、疾病診斷的專家系統機器人(軟件)。
問題3:想問一下聯想在智能機器領域的投資目前是個什么情況,投資了哪些公司?接下來希望能找到哪種類型的智能機器領域的公司?
劉維:關于聯想之星的投資,這部分是我們三大投資之一,2010年開始投資,到現在投資了30余個項目吧。兩大類,技術平臺,目前幾大領先的識別技術,face++,思必馳,好買衣,還有airmap,ablecloud這些無人機、智能硬件的底層云平臺等等都是我們天使投資的。另一類就是剛才所說的行業應用,像丁盯、歐瑞博這些智能硬件,matternet、weft這些行業智能機器,燃石醫療等腫瘤智能診斷等。
在國內外我們都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算是最堅定的天使機構。這也是我們發起CometLabs這個全球加速平臺,進一步聯合全球的產業公司,幫助創業者找到2B應用的合作機會的原因。
問題4:劉維老師您對目前AI行業過度渲染,但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怎么看待?
劉維:我的理解是:1,確實容易過度,因為AI看不見摸不著,拿一個評測/搞一個演示就可以說事,或者敢吹就能拿錢。2,未來幾年會逐漸糾正,因為一批落地的、能解決問題的軟硬件落地了,再講故事而沒有實際的市場案例就難了。3.很多號稱能解決的問題,都是長期看能解決,短期內做不到的,創業者選擇什么路徑,先去解決什么問題,我覺得非常關鍵。
問題5:劉維老師,我很擔心隨著新一波人工智能創業浪潮的到來,該領域像O2O一樣被泡沫化,污名化,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影響到我們這些深耕該領域多年的人,請問劉總,我們應該如何破解這個困局,趕走那些風口豬,而不是被劣幣驅逐?
劉維:關于風口豬的問題,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跟風炒概念。2B領域光靠燒錢也不能解決問題,行業客戶不會輕易把關鍵環節交給有錢、不要錢、但不懂他們行業/需求/沒有合適的產品的人來解決。
只要深耕,我覺得要想象懂行的人越來越多。深耕技術,越來越多行業客戶/投資者也懂得怎么去測試了。深耕對行業的理解,更是通過交流就可以見到高下。
問題6:對AI方面的人才,國內外的差距,您怎么看待?
劉維:人才差距這部分,我的觀點可能和很多人有所不同:Ai領域正是中國彎道超車的一個大好機會。在很多領域,中國團隊缺乏經驗,工程化實踐經驗差,做的不夠扎實。但也有一些領域,特別是核心的智能算法,深度學習等領域,中國一批公司現在做到了世界領先,因為中國的算法天才有優勢、數據積累有優勢。
希望大家都能利用好中國獨特的人才優勢、產業公司多的優勢、供應鏈好的優勢,早日作出成功的好項目!各種想法和創業計劃,歡迎和我們交流!
謝謝大家啦,期待我們能一起推進中國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