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植入大腦的“神經織網”能否幫助人類與人工智能競爭 北京時間9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太陽能自動駕駛汽車、可重復使用的太空船、超級高鐵運輸系統,以及前往火星的殖民任務等:伊隆·馬斯克一心想把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幻想變為現實。 發表于:10/6/2018 斗不過人工智能?植入大腦的“神經織網”或許可以幫助人類 北京時間9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太陽能自動駕駛汽車、可重復使用的太空船、超級高鐵運輸系統,以及前往火星的殖民任務等:伊隆·馬斯克一心想把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幻想變為現實。 發表于:10/6/2018 基于UM-BUS總線的智能輪椅系統的新型體系結構 針對可重構高速串行總線(UM-BUS)的特性,提出基于UM-BUS總線的智能輪椅系統的新型體系結構,該結構在擴展性、動態容錯等方面優于傳統體系結構。在新型體系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了通用的硬件與軟件平臺。所設計的智能輪椅控制系統具有擴展便捷、高可靠以及通用性強的特點。 發表于:9/30/2018 基因檢測行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聯合治療將成為未來發展新趨勢 近幾年,基因檢測行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大變動在行業內接連發生。其中,入局基因檢測行業的玩家數量增幅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該行業的蓬勃發展。根據基因慧的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國內的基因行業內,共有55家企業獲得融資,融資總額達90.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60%。 發表于:9/29/2018 新獨角獸誕生!復星醫藥布局智能手機超聲成像儀 近日,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復星醫藥”) 通過其控股子公司復星實業(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星實業”)以總計約 10,600 萬美元完成認購Butterfly Network, Inc.(以下簡稱“BNI”) D 輪優先股。 發表于:9/29/2018 AI賦能疾病預測潛能巨大,中國數據優勢得天獨厚 軟如同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改變購物方式,Uber、滴滴等打車APP改變出行習慣一般,科技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重構著人類的生活模式。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強勢崛起,科技發展的洪流正在以雷霆之勢探入醫療健康領域的脈搏,為開拓醫療健康新業態注入蓬勃生機。 發表于:9/28/2018 IT與醫療碰撞,未來的AI技術更需要走向工程化 過去兩年,人工智能可以說被一直被資本市場溺愛著,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企業開始走進各行各業。面對醫療這個難以撬動的“老古董”,人工智能企業也紛紛高舉“顛覆醫療”的大旗,進入高門檻的醫療健康企業。 發表于:9/28/2018 盤點那些具有創意的電子醫療產品 當醫學和技術相結合時,許多科幻概念或將變為現實,而醫療器械則剛好處于生物和技術的交匯點,它將自然和人工元素結合在一起用于改善人類的健康,那我們來列舉一下那些具有創意的醫療電子產品。 發表于:9/28/2018 我國AI醫療要想實現彎道超車,最關鍵的一步是解決醫療數據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醫療都存在醫生培養周期長,誤診率高,優質醫療資源供配不均等痛點,這使得看病難、看病貴已成不易根治的“頑疾”。而近兩年來,隨著人工智能走進醫療領域,醫療成了AI落地的又一萬億級場景,成為眾多企業競相涌入的風口,然而AI的賦能真的能有效地消除這些“頑疾”嗎?AI+醫療的痛點又在哪里呢? 發表于:9/28/2018 京東云殺入醫療健康產業,它能否憑技術和平臺優勢打造新生態? 日前,京東云舉行醫療健康戰略發布會,將積蓄已久的“醫療健康戰略”和盤托出。依托京東云智能醫療健康體系初步完成了市場和技術的串聯,同時借助京東集團引以為傲的物流、金融科技、保險、醫藥、健康、互聯網醫院以及京東到家等優勢資源,憑借“線上多渠道觸達+線下解決方案落地”模式,與醫療健康產業的專業合作伙伴聯手,用科技“賦能”醫療行業。 發表于:9/28/2018 這是要解決人口短缺危機?日本科學家用血細胞造出卵原細胞 近日,日本科學家在解決人類不孕不育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利用一位女性的血細胞——人類誘導干細胞(hPGCLCs)——在實驗室培養皿中造出了人類卵原細胞。這項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意味著未來或許可以在實驗室中誕生出人類嬰兒,從而改變人類生殖的模式。 發表于:9/28/2018 人工智能診斷精準度超醫生,但暫時還只能輔助醫生! 近年來,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聰明”,并開始在許多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例如,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與英國摩爾菲爾茲眼科醫院近日共同發布研究成果,稱人工智能算法在診斷眼部疾病的精準度上超越了人類醫生。 發表于:9/27/2018 Maxim發布業內首款可監測ECG、心率及溫度的腕戴式平臺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Inc 宣布推出2.0版健康傳感器平臺 (HSP 2.0),幫助正在尋求持續監測多種健康參數的設計者快速創建獨特、高精度的可穿戴方案。新一代快速原型創建、評估和開發平臺 (即MAXREFDES101#),幫助腕戴式可穿戴設備實現監測心電圖(ECG)、心率和體溫,可節省長達6個月的開發時間。 發表于:9/27/2018 指紋傳感器結合心跳偵測,給你雙倍安全 根據業界拆解分析專家指出,新一代的指紋傳感器設計將內建心率偵測器,使其更加安全可靠;這種組合傳感器設計將開始成為一種趨勢。 發表于:9/27/2018 清華大學研發“電子皮膚”可監測人體信號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日前研發出多層石墨烯表皮電子皮膚,該器件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可以直接貼覆在皮膚上用于探測呼吸、心率、發聲等,在運動監測、睡眠監測、生物醫療等方面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發表于:9/27/2018 ?…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