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海洋資源監測與調查研究。18年來,已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在此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6月11日0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衛星成功入軌后,與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并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
海洋一號D星是我國第4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為全球大洋水色水溫業務化監測、我國近海海域與海島海岸帶資源環境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生態預警與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服務,并為氣象、農業、水利、交通等行業應用提供支持。其建成后,標志我國躋身國際海洋水色遙感領域前列。
海洋一號D星和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和一院研制。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一號D星工程組織實施管理,自然資源部為牽頭主用戶部門。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4次發射。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等相關國際法規定,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國最大的2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面積的總和。
“海洋一號A”——首星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號A衛星發射升空,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開啟了“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發展的紀元。
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污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該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躋身于世界海洋空間觀測強國之列。在軌運行期間,它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數據,探測范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海洋一號’衛星星地一體化系統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2007年4月11日,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衛星發射。與海洋一號A衛星相比,它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進一步提高。
同時,五院結合國內最先進的衛星工程研制經驗,專門針對海洋一號B衛星開展了可靠性提升工作,首次采用最低功耗模式進行設計,并采用了國內獨有、專為小衛星設計的太陽帆板驅動機構,有效提高了衛星在軌設計壽命,同時最大程度保證了衛星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
海洋一號B衛星的設計壽命由A衛星的2年提高為3年,事實上,它的實際在軌壽命達到了9年零10個月,是我國小衛星領域著名的壽星。
“海洋一號D”——新星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踏上征程,掀開了我國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篇章。
海洋一號D衛星
海洋一號D衛星搭載的載荷與C衛星相同,其中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用于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用于獲取近岸水體環境、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紫外成像儀用于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定標光譜儀用于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和紫外成像儀的在軌輻射精度和穩定性;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用于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此外,海洋一號D衛星與正在服役中的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屆時將實現上、下午組網觀測,填補我國海洋水色衛星下午無觀測數據的空白。雙星組網觀測可使每天觀測頻次提高一倍,獲取更多觀測數據。例如,上午被太陽耀斑影響、被云層覆蓋的海域,下午可以再次觀測,以此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我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
海洋一號C”——業務星
2012年3月,國務院批復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要建成滿足國土資源領域各主體業務應用系統規模化運行、支持其他行業相關應用需求的衛星業務體系。
按照這一規劃,海洋一號C衛星于2018年9月7日發射,成為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首顆海洋業務衛星。
隨著海洋一號A、B衛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衛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它搭載了5臺載荷,可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的長期、連續、穩定探測,并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與海域使用管理、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
成功發射以來,海洋一號C衛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黃東海滸苔、可可西里鹽湖封凍結冰等監測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8月,該衛星為我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范圍和海冰覆蓋面積等觀測數據,展現了出色的極地航線服務保障能力。